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瓶颈在哪里?

我国航空发动机主轴承取得重大进展,寿命突破五万小时,高于西方国家同类产品。要知道,当年我国发动机制造水平落后,大修时间间隔是600小时,而俄罗斯发动机大修时间间隔是900小时,而美国更是达到了3000小时的大修时间间隔,幸运的是,在广大军工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们已经慢慢赶上来了,我国新型发动机大修时间间隔超过2000小时,和美国差不了多少量。

中国航空发动机轴承1、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技术瓶颈到底在哪里?

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技术瓶颈:一:底子太差新中国建国时,工业基础太差。别说航空发动机,像样的工具钢都没有。要不是朝鲜战争,中国人用大量年轻士兵的无价鲜血去消耗美国的廉价钢铁,换来苏联人把涡轮喷射发动机的制造技术给我们,中国是不可能在1957年就能生产涡喷5发动机的。二:航空发动机工业的涉及面太广虽然同样底子差,同样有文革的挫折,同样有改革开放的机遇,为什么航空发动机就是赶不上来?

中国航空发动机轴承2、航空发动机鼠笼式弹支和传统轴承的优点

减振特性和动力特性。航空发动机鼠笼式弹支和传统轴承的优点是减振特性和动力特性。航空发动机(aeroengine)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精密的热力机械,作为飞机的心脏,不仅是飞机飞行的动力,也是促进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类航空史上的每一次重要变革都与航空发动机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

中国航空发动机轴承3、国产航空发动机比日本的好?

具体谁好,不清楚。因为航空发动机这个玩意儿不是设计和材料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各种测试参数数据。但是从基本的设计这块,中国胜在有多年的设计基础和经验积累。但是日本的从业人员素质更高(但是缺乏创新)。然后从材料,呵呵这不是你个档次了。就拿叶片来说,国内05年(时间应该是这年)才在实验室弄出了二代单晶,而日本已经开发出了五代单晶材料(据说蠕动实验是在中国做的)。

再到叶片转子焊接技术,这一块国内虽然有很好的离子焊接技术,但是不要忘记,日本的一体化加工设备,在这方面可以说中国完败。好了,最后总结:中日两国的航空发动机在使用寿命上应该是日本更好,而在推力和发动机型号(中国有好几种重量体积,推力不同的发动机)还是中国暂时领先。